正宗臺灣牛肉面配方與制作技術(shù)視頻培訓教程
臺灣牛肉面教程由廚師之家聯(lián)合知名臺灣牛肉面館師傅鼎力打造,集各種亮點于一身,另外再結(jié)合現(xiàn)代人...
炒肝兒是北京特色小吃,如果您理解為把豬肝放在鍋里炒,那就錯了。炒肝兒跟“炒”毫無關(guān)系,豬肝是炒肝兒的原料之一,最重要的是豬腸子,占原料的2/3,若取名“鹵肥腸(兒)”似更為貼切。
其實北京好多食品名不副實,如小吃“杏仁茶”、“面兒茶”都沒有茶;“驢打滾(兒)”與驢躺在地上打滾兒無關(guān);“魚香肉絲”的原料沒有魚等等,所以選擇食品不能只看名字。
北京炒肝兒的發(fā)展過程與一個關(guān)鍵故事分不開。清同治元年(1862年),前門大街鮮魚口胡同一家無名小酒館開業(yè),同時做些便宜的飯菜。沒多久,一位老者來吃飯,說自己錢少只要些最便宜的,店主寬容地說錢不夠沒關(guān)系。老者走后,店主人發(fā)現(xiàn)飯菜愈賣愈多,認為這位老者是活神仙,因與神仙會了面,遂將小店取名“會仙居”。
店主沒有子女,請妻弟劉喜貴來幫忙,同治末年(1874年)店主辭世,會仙居歸劉喜貴所有。劉氏送三個兒子到飯館先后學徒出師一起經(jīng)營小店。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劉喜貴去世,小店留給三個兒子,但生意一直不景氣。
受鄰居“白水湯羊鋪”的啟示,兄弟三人做起了“白水雜碎”并添加了其他小吃,但白水雜碎制作簡單、佐料不精,時間一長不受食客歡迎。為維持生計,兄弟三人潛心研究改進制作方法。
當時滿族作家楊曼青經(jīng)常光顧小店,與劉氏兄弟很熟,了解到他們的想法,便提出建議說:“把白水雜碎的心和肺去掉,保留肝和腸,再配上多種輔料加醬色勾芡,取名‘炒肝兒’而不叫‘燴肝兒’,或許能吸引食客。要有人問為什么叫炒肝,就說肝炒過。我在媒體幫你們宣傳!
三兄弟覺得主意不錯依言而做,把鮮肥的豬腸用堿、鹽浸泡揉搓,然后用清水加醋洗凈用文火燉;腸子爛熟之后切成小段,鮮豬肝切成柳葉狀薄片,然后搭配姜、蒜泥、黃醬、醬油、醋、精鹽、淀粉、明礬、熟豬油、豬骨湯等,改進制作過程,最后熬成粥狀,成為新食品“炒肝兒”。
且不說“肝”在“炒肝兒”里占多大比例,這“炒”字是有說法的。據(jù)說“炒”是滿文的譯音,就是“煮”。
滿族原無文字,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兼通蒙漢兩語的額爾德尼,和后金開國功臣之一噶蓋參照蒙文字母創(chuàng)建了“無圈點滿文”(老滿文),因使用不便,1632年太宗皇太極令長期從事文館工作而精通滿漢語的達海等人,改進成較完善的“有圈點滿文”(新滿文),200多年后清政權(quán)滅亡,滿文被棄用,現(xiàn)已瀕臨失傳。
正宗炒肝兒選料極其嚴格,必須是當日宰殺的新鮮豬內(nèi)臟,徹底清洗三遍以上,做出的湯汁晶瑩明透,油亮醬紅,稀稠適度,腸子又軟又爛,肝尖兒也很鮮嫩,色香味具備,一時間會仙居的炒肝兒別樹一幟出了名。
1933年,另外一家炒肝兒店“天興居”在會仙居對面開業(yè),兩家較勁競爭,制作工藝和味道進一步提高,天興居后來居上,生意紅火,逐漸勝過會仙居。
與此同時,四九城(泛指京城各地)的小飯館、小吃店相繼仿效制作,有的增加了不同的輔料,出現(xiàn)了不同口味的炒肝兒。有趣的是,后來民間出現(xiàn)了與炒肝兒有關(guān)的歇后語或詼諧語,比如說 “這人跟炒肝兒似的——沒心沒肺”“豬八戒吃炒肝——自殘骨肉”等等。
正宗吃炒肝兒不用筷子、不用勺,手托碗底沿碗邊轉(zhuǎn)圈用嘴抿著喝,發(fā)出往嘴里嘬的聲音,不過這種吃法已被摒棄。
因為炒肝兒不是主食,一般配上小包子(非特指小籠包)一起吃,所以炒肝兒店同時經(jīng)營小包子。應該說炒肝兒的味道很鮮美,所以深得大多數(shù)北京人青睞。
《燕都小食品雜詠》說出了北京人對炒肝的贊美:“稠濃汁里煮肥腸,交易公平論塊嘗。諺語流傳豬八戒,一聲過市炒肝香。”
推崇炒肝兒的人認為豬肝含有大量蛋白質(zhì)和多種維生素,有明目養(yǎng)血的功效,適合氣血兩虛的人食用。其實肝臟是綜合加工處理廠,是所有代謝產(chǎn)物堆積的地方;況且肝和腸膽固醇含量都很高,與健康飲食理念相悖,患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冠心病者以少食為宜。
目前炒肝兒的經(jīng)營點(不一定都有小包子)已遍布四九城,但各家的口味不盡相同,最有名望的當屬老字號。由原會仙居和天興居1956年合并成的北京天興居炒肝店,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正宗的工藝,被列入“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”保護名錄,制作的炒肝兒于1997年十二月被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,來訪京城者不妨前去嘗鮮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轉(zhuǎn)載自:烹調(diào)知識·原創(chuàng)版
熱門精品廚藝教程推薦:
鹵肉卷餅技術(shù) 正宗肉夾饃技術(shù) 黃金土豆餅 老濟南把子肉 正宗原汁燉牛肉 涼皮商用教程 果香雞柳棒 正宗麻椒雞商用技術(shù) 廚師寶典 夜市新寵芝士黃金薯 網(wǎng)紅臭豆腐技術(shù) 驢肉火燒技術(shù) 柳州螺螄粉配方 蟹黃鍋巴雞技術(shù) 秘方排骨米飯 正宗臺灣鹵肉飯 可真正商用的包子技術(shù) 正宗新疆椒麻雞 醬香米線 鍋巴土豆 香辣肉醬面/米線 臺灣牛肉面 單縣羊肉湯 襄陽牛肉面 楊國富麻辣燙 秘制紅燒肉 麻辣串炸串 青一色特色菜 酸辣粉技術(shù) 黃燜雞米飯 千里香餛飩 棗莊辣子雞 重慶麻辣魚 牛雜湯 淮南牛肉湯 麻辣香鍋 過橋米線/砂鍋米線土豆粉 安徽牛肉板面 ...更多